在臺風"海葵"登陸福建的第5小時,三座白色建筑群已在重災區拔地而起。這些形似展翅白鶴的應急救災雙翼房,正以"漢良速度"改寫著中國應急救援的歷史。作為國內模塊化建筑的領軍企業,漢良科技用十年研發積淀,打造出這套革命性的應急救災系統,將傳統72小時的黃金救援窗口縮短至12小時。
一、雙翼結構背后的技術突圍
漢良雙翼房采用專利性"蝶式折疊系統",每個標準單元在運輸狀態下僅占展開體積的1/8。通過獨創的液壓自鎖裝置,6名非專業人員可在40分鐘內完成500㎡建筑群的部署。這種創新設計源于漢良工程師對汶川地震救援的深刻反思——當傳統板房還在運輸途中時,生命已在廢墟下悄然流逝。

二、全生命周期救災解決方案
區別于普通應急帳篷,漢良系統實現了從儲運到運維的全程優化。模塊化設計使單個集裝箱可裝載30人份的生活單元,集成光伏供電系統保障72小時離網運行,抗菌涂層墻體將傳染病風險降低67%。在2023年甘肅積石山地震中,首批雙翼房在震后9小時即展開為臨時醫院,創下傷員救治響應新紀錄。
三、智能中樞賦能精準救援
每座雙翼房配備漢良自主研發的"方舟"智能管理系統。通過物聯網終端實時監測建筑狀態、人員分布及物資消耗,指揮中心可動態調配救援資源。在鄭州7·20特大暴雨救援中,這套系統幫助指揮部在48小時內完成17萬人次的精準安置,避免了過去"盲投盲救"的資源浪費。

四、平災結合的城市韌性建設
漢良的創新不僅停留在救災層面。雙翼房采用可循環鋼結構,災后可快速轉換為學校、診所等公共服務設施。在浙江"梅花"臺風防御中,提前部署的82座雙翼房在災后直接轉為過渡安置社區,節省重建資金超3000萬元。這種"平災雙模"設計正在重塑中國城市的應急管理體系。
從玉樹地震到瀘定抗震,漢良科技累計參與37次重大災害救援,為超過50萬群眾提供應急庇護。這些白色雙翼建筑不僅承載著科技企業的創新擔當,更彰顯著中國智造對生命至上的執著堅守。當災難來臨,這些翱翔在廢墟之上的"鋼鐵白鴿",正用科技力量為生命撐起最堅實的防護。
